特邀报告 report
讲座回顾 | 普林斯顿大学Alexander Ploss 教授:黄病毒感染(复现)的再探索
报告详情 2025 2025-08-08 21 返回

2025年8月2日,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Harry C. Wiess讲席教授Alexander Ploss应邀访问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为我所师生作题为"New insights into (re-) emerging flavivirus infections"的学术报告。


Ploss教授是国际知名病毒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健康与卫生政策项目联合主任,其团队专注于肝炎病毒和黄病毒研究,在病毒感染机制、跨物种传播及实验模型开发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Ploss教授拥有康奈尔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并在洛克菲勒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曾获美国传染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德国病毒学学会Löffler-Frosch奖等多项荣誉,现为美国微生物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此次报告为师生提供了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深入探讨了黄病毒感染研究的最新进展。


1754629357139529.jpg


本次报告中 Ploss教授着重介绍了值得关注的新兴黄热病毒,指出这些原本主要在动物间传播的病毒因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正面临向人类扩散的风险,可能成为下一个类似寨卡病毒(ZIKV)或西尼罗河病毒(WNV)的公共卫生威胁。他强调,物种差异影响黄病毒的易感性,因此加强对新兴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对预防未来疫情至关重要。同时,尽管黄热病17D疫苗自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因其卓越的安全性和持久的免疫效果,一直是防控黄热病的核心手段,长期以来,科学界对于17D疫苗与野生毒株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如何导致截然不同的致病性和免疫反应知之甚少。Ploss 教授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黄热病疫苗 17D 的减毒机制提供了开创性的见解,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现有疫苗的理解,也为应对新兴黄病毒的潜在威胁提供了科学基础。


在本次报告中,Ploss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团队在黄热病疫苗17D减毒机制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通过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团队首先利用高通量SHAPE-MaP技术解析了病毒RNA二级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结合模块化组合遗传学方法,对17D疫苗株与野生型毒株进行了精细比对。研究发现,虽然两者仅存在68个核苷酸差异,但这些变异主要富集于E蛋白(包膜蛋白)和NS2A蛋白(非结构蛋白 2A)编码区。


此后,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系列嵌合病毒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证实:将17D疫苗株的E和NS2A基因导入野生毒株后,不仅显著增强了病毒的细胞间传播能力,还诱导宿主产生更为强烈的固有免疫应答,特别是显著上调了IFIT2、IFIT3等I型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谱。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在Ifnar1-/-缺陷小鼠和人类肝脏嵌合小鼠模型中得到了体内验证——携带17D关键基因的嵌合病毒表现出明显的减毒表型,包括提高的生存率和减轻的肝脏病理损伤。


这项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阐明了E和NS2A蛋白的特定突变通过重塑病毒RNA结构和调控宿主免疫应答的双重机制实现减毒效应。这些发现为新型黄病毒减毒疫苗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关键靶点和理论框架,对于应对其他新发再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754629419198575.jpg


此次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在互动环节,Ploss 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关于病毒减毒机制、疫苗研发策略以及实验技术细节的诸多问题,引发了大家对病毒学研究和疫苗学应用的深入思考。我校师生对 Ploss 教授的精彩报告报以热烈掌声,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国际学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文字编辑:刘永振课题组

图片拍摄:李世佳

责任编辑:张谨


返回